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,对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有着一定的引导意义,由此也奠定了其在社会发展变革中的重要作用,正如中国本土产生的道教,集名人先贤的智慧在内股票配资多少利息,给予万千中国人思想形成过程中的滋养,进而对中国历史前进有所推动。
佛教亦是如此,在中国的传统视角里,佛教虽然自印度传入,但却在短时间内拥有了更大范围的受众,虽然有反常理,但也是有迹可循。
传说中汉明帝梦中见一身高六丈、头顶放光的金人,次日告之诸大臣,有人奏说那是西方的神,名为佛,众人皆以此为大吉,汉明帝便派使者出使西域,希望求得佛经佛法。
因此,有关佛教的事物一开始便是服务于国家政权,之后的各种事例也完全说明,佛教在中国政治舞台上的确有不可代替的地位。
而佛教文化的本身魅力,在于其对于人们心灵和精神的抚慰,对于思想和思维的引领等彻底地征服了中国尚在探索中的统治者们,为了更容易控制封建社会下的百姓,他们将佛愈加神圣化。将佛推进大众视野,从而收服了大量拥护者,形成了较为严格的社会伦理结构,封建体制也得以维护。
展开剩余86%因此佛教在历史中一直受到统治者们和百姓的全情关注,相关的如少林寺等也在千年来被众人评说。
拆迁未果
大唐武德五年(公元623年)五月,一封皇家诏书突袭少林寺,其中内容更是震惊世人,诏书中下令拆除河南的全部寺庙,少林寺也未能幸免于难,但拆迁当然不是那么容易。
不说少林寺内珍藏的大量佛经书籍和无处可去的僧人们无法安置,少林寺在权力体系形成中所发挥的力量也不容忽视,全体僧人拒不拆迁,成为名副其实的“钉子户”。
事实上,当时唐高祖李渊登上皇位没有几年,政权还未完全稳定,朝廷建设和百姓生活又急需关注与作为,举国上下百废待兴,而对于封建王朝来说,农业是发展的第一动力。
因此,高祖李渊就把视线放在了田地上,相信只有百姓生产达到富足,朝廷才能将重心放在更多的建设方面,从而政权才能得到百姓的拥护,才能千秋万代地存在下去。
而当时,土地生产不均衡化,社会矛盾反复出现,农业体系并未达到最优化,原因在于各地的大户土地兼并现象很是严重,尤以河南为甚。
同时,各地寺庙的占地面积极大地缩减了农业用地,是土地生产的一大阻力,因此,高祖李渊等人主张拆除所有寺庙,将土地回收,再分配到百姓手中,从而有效缓解社会不同阶级的矛盾,为政权加固扫除障碍。
总之,拆迁行动迫在眉睫,然而事情发展并不顺利:少林寺在诏书颁发的前一年,刚刚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。那时为平定窦建王和王世充的暴乱,朝廷借助少林寺这股势力才取得了最终胜利。
可以说少林寺对唐朝的贡献不容小觑,进而少林寺的地位更是水涨船高,尤其一些立功颇高的僧人被封为将军僧,少林寺还被赐予4000亩良田,一时间风光无限。
明明还是一年前的荣耀,高祖的这道诏书却彻底打破了全寺僧人的欣喜,想必少林寺所有人都不会想到有这样的噩耗降临,虽然很突然,但高祖李渊竟也很是坚定:为了唐朝社稷安稳,少林寺是非拆不可。
少林寺众人也慌了,一旦少林寺被拆除,他们都将无家可归,而既然要被拆除,重建的可能性自然也是微乎其微,慌乱之下,他们去请求当时的秦王李世民,少林寺的那4000亩良田便是由秦王李世民赏赐的。
可是,祸不单行,尚是秦王的李世民正陷在兄弟斗争中,根本无法顾及此事,况且高祖下令,秦王也很难改变分毫。而此时的高祖李渊见少林寺迟迟不拆,再有那些早已拆迁的寺庙作对比。
他对于少林寺的耐心也完全消磨掉,再次下了一道旨意,诏书中犀利指出,在原来的王世充的这片土地上,少林寺若是一直拒绝拆迁,便是公然与朝廷作对,其名声也会遭到影响。
最后事情也没有得到好的结果,少林寺本身就是铁板一块,拒绝拆迁的态度很是强硬,而高祖李渊也执拗于此。可是,少林寺并不是什么无名小寺,况且少林寺本身又有很庞大的群众基础,百姓向佛求安康和幸福,也为后代祈福,自然不甘心让少林寺被拆。
就是皇帝也不能与其硬碰硬,一旦失去民心,政权也将摇摇欲坠走向灭亡,高祖李渊深知其理,因此,少林寺还是没有被拆,但高祖收回了那4000亩良田,对少林寺僧人以示惩戒。
少林寺为何可以阻拦拆迁
少林寺其实是作为佛教传播的一大重要载体而存在的,其在封建社会同样创造了极大的成就,为国家统治者的管理提供了信仰基础,其中蕴含的思想与中国传统的善恶慈悲观念如出一辙,得到了百姓的一致追捧。因此,少林寺在各个历史阶段、在朝代更迭中影响深远。
一直以来,“汉明感梦,初传其道”的说法被广泛接受,佛教于公元67年正式传入中国。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动乱与颠簸,逃过了灭佛行动,中国佛教的新时代正式来临。“南朝四百八十寺”的盛况虽是极为罕见,但从中我们不难想象堪当佛教寺庙之首的少林寺是何等风光。
隋朝时期,佛教得到了统治者们的欣赏与提倡,隋炀帝更是以佛治国,在统一且强大的政权统治下,佛教发展得到了有效庇护,一系列的佛学经典著作得到翻译,不仅在中国,周边各国也争相学习,佛教在中国的地位持续攀升,风头更是盖过了中国本土产生的那些宗教。
进入唐朝后,各任皇帝几乎都是热衷佛教之人,唐太宗李世民尤其是一手策划了玄奘西行,玄奘远赴天竺,途径许多佛学之地进行参悟,并与一些高明学者开展了辩论和交流,很快名声大噪。
之后玄奘归来,开始着手翻译更多的佛经,并广纳弟子,他们一同翻译典籍达75部,更是总结了玄奘西行途中的地方特色和佛教相关,著《大唐西域记》十二卷,使得唐朝之盛有了更具体化的表达。
玄奘对于佛教的传播,在唐朝也是风靡已久,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佛教文化在唐朝的超然地位和巅峰状态。
总之,隋唐时期的佛教文化兴盛至极,皇家推崇、百姓信仰,佛教文化也对于其他文化意识结下了深厚缘分,相关诗文、画像、壁画等等应运而生,是隋唐时期繁荣昌盛的最好体现。
接着,历经唐末五代的蹉跎,佛教一度受挫严重。而来到宋朝及之后的朝代,佛教受到很多争议与质疑,据资料记载,宋代理学皈依佛教者和拜佛后再次信佛者比比皆是,其中矛盾也完全可以想象佛教在当时还是有很重要的力量。
佛教文化在中国宗教历史中占了不小的比重,一直浮浮沉沉,却总在一些关键时刻为前进中的中国点上一把火,发出一些光,自然,少林寺承接佛教文化,也是历史的重要推动力。
拆迁后续
正如上文所述,少林寺拆迁的事情也算是不了了之,但几年后,少林寺便迎来了未来的曙光。626年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,打败那些皇室兄弟后,他迅速控制了皇城,李渊自知无力回天,自觉退位,秦王即位为唐太宗,掌握了天下生死大权的太宗,很快开始处理少林寺拆迁之事。
本就对少林寺和众位僧人赞赏有加的太宗,不仅将先帝收回的4000亩良田归还少林寺,而且对少林寺愈加宽容和看重,首先便是允许少林寺可以寺内练兵,是谓僧兵。
自古私下养兵者最终都难以善终,没有一位帝王可以忍受另外一股军队势力的出现与潜在威胁,但太宗此举一方面体现其天下大局的气魄,另一方面则是从侧面表现佛教对于一个朝代产生的积极作用。
第二,太宗更是打破传统,恩准少林寺僧人不必遵守酒肉戒和杀戒的常规。以上恩赐均被记载在少林寺内的《唐太宗赐少林寺主教碑》,碑文中有着详细内容。
拆迁本就无法两全其美,前期评估和具体操作都蕴含着要领,现代人们往往为利益而争执不下,平衡很难掌握,这种事放在古代又何尝不是?
少林寺成为“钉子户”,是因为高祖李渊的这封诏书一刀切地损害了全体僧人的根本利益,接受拆迁,全体僧人和寺内典藏将无处可去,拒绝拆迁便是违抗圣意,他们自然倾向于自我的更大利益方,也因此成为了“最牛钉子户”。
然而,若不是少林寺香火旺盛,信徒众多股票配资多少利息,拆迁也会如皇帝所愿在强制下进行,少林寺也便无法成为千年的“最牛钉子户”了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线上白银配资_专业配资开户_国内配资官网观点